生态红线划定&生态敏感性&用地适宜性
1. 生态红线划定1.1 理论相关概念内涵生态红线是指为维护国家或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据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的保护需求,划定的需实施特殊保护的区域。功能地位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自然生态服务功能、环境质量安全、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需要实行严格保护的空间边界与管理限值,以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态保护红线”是继“18亿亩耕地红线”后,另一条被提到国家层面的“生命线”。政策要求第九篇“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第三节“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出了:“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的工作要求。——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规划原则生态优先原则 生态红线作为维护生态平衡的“安全线”和限制开发利用的“高压线”,以维护城市生态安全为根本目的,必须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强制性原则 在事关区域和城市生态安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以及其他重要的生态区域内,必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严格保护。完整性原则 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一个生态圈、双‘Y’生态轴、一个生态环、多条生态廊道”的生态框架结构,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用地保护体系,确保生态框架的完整性,保证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可操作性原则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需要对现状建设情况进行全面详实的清理和判别,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当前监管能力相适应,预留适当的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空间,切实确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规模并落到实地。1.2 技术手法图1 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框架1.2.1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为生态保护红线一级管控区,其余区域为生态保护红线二级管控区。图2 饮用水水源保护分析1.2.2 重要水源涵养区重要水源涵养区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二级管控区。图3 重要水源涵养区分析1.2.3 生态公益林一级国家级公益林为生态保护红线一级管控区,其余区域为生态保护红线二级管控区。图4 生态公益林分析1.2.4 洪水调蓄区洪水调蓄区、具有洪水调蓄功能的流域性河道和区域性骨干河道执行生态保护红线二级管控要求。图5 洪水调蓄区分析1.2.5 地质灾害易发区突发性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为生态保护红线一级管控区,其余区域执行生态保护红线二级管控要求。图6 地质灾害易发区分析1.2.6 生态廊道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二级管控区。图7 生态廊道分析1.2.7 生态保护红线综合l 一级管控区执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控制措施,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控,禁止有损生态环境的开发建设活动。l 二级管控区尽量保持生态系统现状,除具有系统性影响、确需建设的道路与交通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重要的公园绿地;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等的配套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生态型休闲度假项目;必要的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服务设施;必要的公益性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其他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论证,与生态保护不相抵触,资源消耗低,环境影响小,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建设的项目外,禁止建设其他项目。新增项目宜作为环境影响重大项目,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图8 分级管控要求2. 生态敏感性将生态敏感性上划分五类分区,包括不敏感区、轻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高度敏感区及极敏感区。详细描述如下:l 不敏感区可承受一定强度的开发建设,土地可作多种用途开发。l 轻度敏感区能承受一定的人类干扰,但若遭遇严重干扰会引起环境空气质量下降、植被破坏、噪音等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恢复慢。l 中度敏感区包括河流湖泊等区域,对人类活动敏感性较高,生态恢复能力较弱,可以承受低强度建设。l 高度敏感区对人类活动敏感性高,生态恢复难,对维持最敏感区的良好功能及气候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l 极敏感区该区域生态价值高,对开发建设活动极为敏感,一旦出现破坏干扰,有可能会给区域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破坏。2.1 总体框架结合项目当地实际情况,同时参照上位分区规划的因子选定本次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因子并制定评价体系。总体框架如下:图9 生态敏感性分析技术框架2.2 分项因子评价图10 高程因子评价结果图11 坡度因子评价结果 图12 坡向因子评价结果图13 水域因子评价结果图14 植被因子评价结果图15 地质因子评价结果 2.3 生态敏感性评价综合图16 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3. 用地适宜性根据规划区现状特有限制要素的特点,综合考虑“生态敏感性、生态红线、饮用水水源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和文化保护(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点)等因子的影响,构建规划范围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n 生态敏感性:建设用地适宜性分析本底n 生态红线:因子代入加权计算n 饮用水水源保护:一票否决n 基本农田保护:一票否决n 重大基础设施(高压走廊):一票否决n 文化保护(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点):一票否决n 现状用地限制(墓地):一票否决图17 一票否决要素叠加分析图18 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适宜建设及有条件建设用地总计34.2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4.34%,为规划用地及项目选址提供重要依据。【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cSKR6QFKKiznLG8k6X4Zug
2018-03-07
446
次查看
0
次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