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
有1100余架飞机进出白云机场
运输旅客20余万人次
占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
日旅客吞吐量35%
白云机场到达客流4小时后省内空间分布图
每天 有300余对高铁到发广州 约80万到发客流 带来五湖四海文化交融 其中 广州南站日均到发客流量约56万 成为“亚洲第一站” 每天 有305万人次前往广州 进行公务、商务活动与休闲游憩 占湾区跨市交互客流比例达40% 其中 广佛间交互客流量达176万人 每天有35万广佛“候鸟”跨市就业
基于手机信令的湾区出行OD图
每天 有1200余万打工人 通过各种交通方式奔赴岗位 其中,有110万批发市场从业人员 买卖全球货品 25万外卖从业人员 和近50万物流从业人员 保障城市生活服务 近30万科技创新者 在持续攀登科学高峰
广州就业人口居住空间分布图
每天 有110万人骑行共享单车 走读感受广州的人文秀丽风景
广州共享单车骑行量分布图
每天 有245万跑者 贯彻落实健康城市理念
广州市跑步路径热力图
强大流量数据的背后,是广州“老城市新活力”的体现,更是广州多年来在交通基础设施上持续建设的成果展现。 2019年,白云机场航线网络已覆盖全球超过230个航点,拥有航线超过300条;港口通达全球200多个港口和城市,货物吞吐量列全球沿海港口第五;已建成辐射全国的京广、广深港、贵广、南广高快速铁路4条,辐射湾区的城际轨道5条。运营公交线路1284条,出租车2.03万辆,网约车1.26万辆,运营地铁16条合计里程553km(数据来源:广州市2019年交通年报,其中地铁运营里程为2020年数据),形成了以枢纽为核心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市民出行更方便,并有更多选择。 一、枢纽服务 凸显“广州担当”
面对2020年新冠疫情,“广州担当”更为凸显,聚焦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广州在交通运输保障上持续发力,将疫情的冲击和影响逆转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多项指标创下全国第一。
白云机场跃升为 国内客流最大机场 白云机场2020全年共完成航班起降37.3万架次、运输旅客4377.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75.4万吨,成为了国内客流最大、起降航班架次最多的机场。平均每天进出港航班保持在1150班以上、进出港客流超过15万人次(数据来源:白云机场发布),成为疫情以来复苏较快、国内客流最大、起降航班架次最多的机场。 广州南站创造单日 发送旅客最高记录 2020年国庆期间,广州铁路到达和发送旅客达1005万人次,稳居全国之首,其中广州南站共到发旅客507.8万人次,日均到发旅客63.48万人次,远超2019年日均51.8万人次的数据。10月1日更以发送旅客43.5万人次创下了建站以来单日发送旅客的最高记录。(数据来源: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广州国际航运中心 排名上升至第13 2020年1-10月,广州港口生产在疫情与复杂经济形势下逆势突破,实现正增长,完成货物吞吐量5.27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925万TEU,前三季度吞吐量排名均位列全国沿海港口第四位。广州国际航运中心排名上升至第13位。(数据来源:广州市港务局) 广州地铁客运强度 全国第一 2020全年地铁总客运量24.15亿人次,全国第二,客运强度达1.2万人/天/km,全国第一,2020年12月31日总客运量更是达1139.9万人次,创历史第二高。(数据来源:广州地铁发布)。 二、广州的雄心: 打造全球枢纽典范
但广州炼就“枢纽之城”的雄心绝不止于此。打造全球枢纽典范,依托世界级空港、海港、陆港,持续提升服务全球的国际交通网络,实现大湾区高质量互联互通,发挥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大湾区发展核心引擎带动作用,方是广州的终极目标。
01 大湾区一号空港
T3航站楼示意图
(图片来源:“白云机场发布”)
全国民航单体航站楼建筑面积最大的机场
广州正在开展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成后白云机场将拥有3个航站楼、5条跑道等,航站楼主体建筑总面积达199万平方米。通过陆侧和空侧轨道将T1、T2、T3航站楼联接起来,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至2045年飞机起降达87万架次、旅客吞吐量1.4亿人次、货邮吞吐量600万吨,届时,将成为南中国顶级门户机场。
12小时直达全球的航线网络
未来广州国际航点将达到190个以上,覆盖五洲大地,实现4小时国内及东南亚、12小时直达全球主要城市,极大增强广州对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集聚辐射能力。
世界级空铁联运枢纽
T3航站楼规划引入广中珠澳高铁、广河高铁、穗莞深城际、广佛环城际、地铁22号线和18号线等轨道交通,实现高铁与航站楼无缝换乘,大大缩短白云机场至广州中心区、大湾区及泛珠三角主要城市的时空距离。
02 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千年大港、启航海丝 首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之一 2019年,广州港入选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正积极推进南沙港区四期自动化码头、南沙国际物流中心等项目,2021年南沙港铁路建成,开启海铁联运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到2035年,广州港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3500万标准箱、货物吞吐量达7.5亿吨,为建设全球国际航运中心迈出跨越式新步伐。 亚太区最大的国际邮轮中心之一 2019年南沙国际邮轮母港建成,累计接待国际邮轮93艘次,旅客吞吐量44.2万人次,未来邮轮年旅客数量达250万人次,港航国际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南沙国际邮轮母港
(图片来源:中交集团)
03 海陆空互济的铁路枢纽: 湾区互联、通达欧亚 “1200公里通道+11个枢纽”塑造城市主心骨 广州将建设770公里的国家铁路、447公里的城际铁路,形成辐射国内外 “四面八方、四通八达”的十大铁路通道射状网络;建设“多站布局、多点到发”的十一大铁路枢纽,实现区区通高铁。依托广州北站-白云机场空铁联运枢纽优势,积极谋划建设贵广客专广宁联络线、广清永高铁、广河高铁等北部铁路通道,加强与大西南、东南亚地区连接。
铁路枢纽布局示意图
高铁引流入城
通过新建白云站,改造广州站、广州东站,引入京广高铁、广汕高铁、广湛客专等高铁线路,将高铁客流引入城市中心区,实现广州城市中心与大湾区城市中心30分钟高效直连,湾区1小时互达,与省内城市1.5小时、与邻近省会城市3小时通达,汇集高端要素及人流,焕发老城市新活力。
广州白云站建设意向图
04 轨道都市: 多层次全覆盖的地铁网 未来将建设约2000公里的地铁网络,其中包含400公里的高速地铁、607公里的快速地铁、978公里的普速地铁,形成“高速+快速+普速”的多层次城市轨道网络,实现市中心与南沙副中心、外围城区中心30分钟直联,各级公共中心地铁全覆盖。 05 枢纽经济: 高端要素集聚高地 创造无限可能 借助空港飞抵全球,依托海港抵达远洋,通过铁路和高速公路连通千里腹地——以航空、航运、铁路、公路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四通八达,枢纽带来的顶级交通流量,是培育高端支柱产业,带动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交通流量向经济流量的转变,成为广州枢纽之城建设的终极目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城市数据派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城市数据派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网站上的所有内容均为虚拟服务,一经购买成功概不退款,请您理解。